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

  • 浅谈戴天章对温病的诊治原则

    张颂成

    <正> 戴天章,字麟郊,晚号北山,学者称北山先生,清顺治,康熙间江苏上元人,学术见解宗于吴有性。所著《广瘟疫论》四卷附方一卷乃增删吴有性《温疫论》而成,是书乾隆年间被歙人郑某易名为《瘟疫明辨》。《广瘟疫论》曾经元和陆九芝删定改名为《广温热论》,复经山阴何廉臣重订名为《重订广温热论》。陆九芝认为:“其书明是论温热,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;篇中或称疫疠,或称时疫,或单称疫,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,是伤寒之与温热,北山能辨之,而温热之与瘟疫,北山亦混之矣”,何廉臣亦说:“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”。可见戴氏之所论“瘟疫”,实概括了一般的即非疫性的温热病。兹就戴氏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浅识如下:

    1983年04期 1-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41k]
    [下载次数:256 ] |[引用频次:2 ] |[阅读次数:147 ]
  • 略论《通俗伤寒论》对治疗热病神昏方剂的贡献

    章惠琴

    <正> 清末医家俞根初(1734~1799年)所著《通俗伤寒论》,是一部治疗外感热病颇有影响的专著。该书不惟理论精深,博采众法,而且对作者多年积累的丰富医疗实践作了总结,包涵了许多可贵的学术见解。全书共载方101首(后经何秀山、何廉臣、曹炳章等增补为104方),多为俞氏经验良方,它以确切的疗效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。值得指出的是,该书治疗神昏的方剂,方法多样,思路很宽,理论上多有新意,许多方剂补前人未备,发前人未发,因而对湿病的治疗学作出了贡献,诸如玳瑁郁金汤、犀地清络饮等方均为救治神昏名方。惜这些方剂多散见该书各个章节,难以得窥全貌,给学习运用带来困难,当前中医急症研究工作正广泛开展,对俞氏有关方剂的应用作一探讨,将有助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。

    1983年04期 4-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46k]
    [下载次数:155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47 ]
  • 试论眼科活血法的运用规律

    肖国士

    <正> 活血法为眼科临床所常用,内容颇为丰富,值得很好研究,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它的运用规律。 一、适用范围 1.各种机械性外伤;2.视网膜血管病变;3.玻璃体混浊;4.急慢性充血性青光眼;5.慢性结膜炎、角膜血管翳,角膜炎恢复期的配方;6.浅层巩膜炎,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的配方;7.中央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配方;8.肿瘤的配方。

    1983年04期 7-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13k]
    [下载次数:63 ] |[引用频次:2 ] |[阅读次数:127 ]
  • 杨上善注《黄帝内经太素》考

    贾以仁

    <正> 杨上善是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,为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和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》撰注,对发展我国的医学作出了贡献。然而杨上善正史无传,关于杨上善与《太素》的一些问题,至今存在着不同意见。此文略就杨上善注《太素》的问题,谈谈个人的看法。

    1983年04期 10-1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3k]
    [下载次数:143 ] |[引用频次:5 ] |[阅读次数:127 ]
  • 试析《内经》论治原则

    潘远根 ,旷惠桃

    <正> 《内经》一书,于方剂虽不可多见。而治疗之原则业已臻于完备矣。数千年来,虽年复代移,名家辈出,医书累万,而基本治则仍遵崇《内经》之规矩。笔者于研读之际,认为《内经》已为千古临床指出了十二条论治的基本原则,为医家制法之圭臬。虽不敢谓尽发《内经》治则之奥,亦可呈一管见于医界贤明。

    1983年04期 12-1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02k]
    [下载次数:7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10 ]
  • 饭醉治验1例

    周超

    <正> 张××,女,35岁。职工,81年4月2日初诊。 患者感口淡无味,体倦乏力,头晕纳差,上腹部饱胀不舒(原有胃溃病史)已一月余,最近吃饭时或饭后,即昏昏欲睡,有时呼呼大睡,一个多小时方能觉醒,由于这样症状日渐加重,而邀余诊治。

    1983年04期 1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6k]
    [下载次数:52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13 ]
  • 《金匮要略》脾胃学说

    吴润秋

    <正> 《金匮要略》中脾胃学说内容丰富,很具特点,为之研究,于杂病辨证论治颇有指导意义。 一、脾胃气以决吉凶 内伤杂病以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为主要病理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胃行气于三阳,为六腑之本,脾行气于三阴,为五脏之本,故脾胃之气盛衰,在内伤杂病中至关重要。《金匮要略》非常注重察脾胃之气以决疾病之吉凶。鼻头属脾,色青主腹中疼痛,若痛而苦冷,为肝邪剩脾,脾阳衰微之征,予后多凶。鼻头色微黑,为肾水侮脾土之象,主病水气。纵四脏有病,只要脾胃气旺,脉现从容缓和,为脾旺不

    1983年04期 16-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64k]
    [下载次数:282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28 ]
  • 中医论治的方法论探讨

    刘可勋 ,李万方

    <正> 中医治病,必须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的特殊本质。辨证得出的诸如“太阳表实”、“热入营血”、“湿热弥漫三焦”、“脾肾阳虚”、“肝肾阴虚”等等证候名称,已经不再是证状和体征的罗列,而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。如何针对疾病的本质“证”来进行治疗,并不是简单的“有是症、用是药”的所谓“对症治疗”。而是要考虑如何以这些抽象的证候概念为依据,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来对疾病进行治疗,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。所以,中医在“辨证”之后,还要“论治”,也即是还要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对疾病证候的正确处理,以解决具体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矛盾。我国古代医学家在与疾病的长

    1983年04期 18-21+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438k]
    [下载次数:65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34 ]
  • 中医诊断的心理因素初探

    赵松 ,黄开烈

    <正> 中医的诊断过程,以望、闻、问、切“四诊”合参获取资料,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、综合评判,从而作出诊断。这一过程,实质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眼、耳、口、鼻、手这些感觉器官,对病人的感觉、知觉的心理活动。在感知觉获得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,利用“记忆”这一心理活动,再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,运用大脑的思维这一更高级的心理活动,从而作出判断的过程。因此,可以认为,中医的诊断活动实质上几乎是医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。因而,在诊断过程中。医生的心理状态势必对诊断产生较大的影响。

    1983年04期 22-2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34k]
    [下载次数:5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53 ]
  • 虚劳重证治验

    杨越明

    <正> 笔者在临证实践中,遵循张景岳氏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”立论,治疗虚劳之证,孰能取效。兹列举“虚劳重证治验”报导如下: 曹××,女,64岁,教师。八年前因长期头昏眩晕,头痛,恶寒肢冷,倦怠嗜卧,形体羸瘦,于1974年5月15日初诊。

    1983年04期 25-2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8k]
    [下载次数:119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45 ]
  • 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

    周洪进

    <正> 缺血性中风,系指多种原因引起突然脑络痹阻,营血不达,清空失濡,而出现的以卒仆昏倒,九窍失灵,半身不遂等为其特征的一种中风,基本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。其病来势凶猛,攸关生死安危,治疗颇多困难。近几年来,本人经不断的探索总结,认为,痰瘀同治法对此病的治疗,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。现参考古今文献,浅谈如下:

    1983年04期 27-3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29k]
    [下载次数:8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36 ]
  • 中草药熏洗法治疗肛门裂100例及多种肛肠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

    马学成

    <正> 1.肛裂是一种常见及多发的肛门疾病、此病是肛管发生棱形溃疡、反复发作、疼痛剧烈。发病时肛门部呈持续性跳痛或刺痛,难于忍受,有时需按急症处理。因而往往影响工作,对其治疗西医多采取手术疗法,且效果不佳,痛苦较大,患者不乐意接受,术后伤口愈合较慢,且复发率高。而祖国医学却与之相异,认为本病的病理病因为外感六淫,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而致血热肠燥大便秘结,排便努挣使肛门损伤所致,治宜清热润肠通便,主张整体治疗或局部治疗,即内服中药或局部熏洗治疗,我们采用外治法、临床观察、疗效显著、无痛苦,同时能治疗多种肛肠疾病、特介绍如下。

    1983年04期 3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2k]
    [下载次数:56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48 ]
  • 运用阳和汤的点滴体会

    陈贤英

    <正>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《外科全生集》、由熟地30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 肉桂3克炮姜3克 麻黄3克 甘草3克七味药物组成,主治鹤膝风,一切阴疽、附骨疽、流注等外科阴寒证,临床一般以患处平坦、色白或暗,痠痛而不肿,或漫肿而不痛为特征。笔者用本方治疗上述外科病证常获疗效外,且根据本方有“温阳补血,散寒通滞”的特点,用于属气血虚寒,凝滞不通的内科、妇科病证,也常获得满意疗效。兹举病例三则于后,求同道指正。

    1983年04期 32-3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6k]
    [下载次数:102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58 ]
  • 偏瘫证治验二例

    沈庆法

    <正> 偏瘫,又名偏风,或称半身不遂,是指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,病久则患肢比健侧枯瘦,麻木不仁,故又称之偏枯,或偏废不仁,多属中风后遗症等疾患。根据《金匮》所载“夫风之为病,当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为痹,脉微而数,中风使然。”“邪在于络,肌肤不仁,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;邪入于腑,即不识人,邪入于脏,舌即难言,口吐涎。”这说明了由于经脉痹阻,瘀塞不通,以致气血不能畅行,筋脉失却濡养,虽因病情轻重程度不一,而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却很难痊愈。王清任以元气亏损,瘀血阻滞脉络立论,治以补气活血通络;朱丹溪则以气虚,痰湿内盛解释,

    1983年04期 3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5k]
    [下载次数:8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26 ]
  • 五味异功散治疗带下证的体会

    李廷华

    <正> 带下一证,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,以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流出体外为特征,多见于已婚妇女。古人以颜色不同分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五种类型,兼见两色者,则以两色并提名之,如赤白带下即是。中医对带下病因的认识,一般归结为五脏功能失调,如脾虚失运,肾虚不固,肝郁化火,肺失宣降,心气不足等。但是,都离不开一个湿字,总是异常水湿下流的症状,或为寒湿不化,或为湿热下注。论其病机,则与冲、任、督、带四条经脉相关,或为带脉约束无力,或为冲、任虚衰、损伤,或为肾脉失养不固,方能形成水湿下流为带。水湿在人体的运转虽与五脏六腑相关,但脾是运化水湿的大源。所以,程钟龄在《医学心悟》中抓住水湿与脾的特殊关系,用钱氏五味异功散随证加减治疗各型带证,说是“投之取效。”我遵“医学心悟”见解,如法效之,果然取得良好效果,可惜平常没留存病历,难于总结,今仅将有案可查者三例报导于后,请同道指正。病例一:脾肺气虚带下证

    1983年04期 34-3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4k]
    [下载次数:118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25 ]
  • 半夏泻心汤治验四例介绍

    唐文安

    <正> 半夏泻心汤系《伤寒论》治柴胡证误下成痞的主方,并见于《金匮》用治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。”笔者多年来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种消化系疾病而有“心下濡,按之濡”之主证,属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,寒热错杂的患者,收到一定效果,现择四例介绍于下。 例1 黄疸型肝炎后肝功损害 周××,男 43岁 社员 78年3月5日初诊。患者一年前患“急性黄疸型肝炎”发热黄疸消退后,右肋下痛未能消除。患者面色萎黄、消瘦乏力,诉心下痞塞,食谷欲呕,畏食油腻,大便时溏时秘,小便黄赤。查肝脏于肋下二指处扪及,边缘圆钝,质较硬,有压痛。

    1983年04期 36-3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1k]
    [下载次数:13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64 ]
  • 谈《黄疸》篇的课堂教学

    王兴华

    <正> 《黄疸》是《中医内科学》中的一篇重要教学内容。在本篇教学中,应使学生明确黄疸的概念,了解黄疸的历史沿革及其与现代医学中的“黄疸”的关系,理解黄疸的病因病理,掌握黄疸的辨证施治。如何提高教学效果,切实有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,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。下面仅就个人在教学中的初步探索,谈谈对如何搞好本篇课堂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。

    1983年04期 37-3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51k]
    [下载次数:6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09 ]
  • 析“寒热转化”

    吴华强

    <正> 高校《中医学基础》教材(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版)第101页的“寒热转化”一节中,示举了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一例作为对寒证转化为热证的说明。虽然从所举例证的某些表现上看来是由寒转而为热,但是其一,没有把证候转化与证候错杂严格地区别开来。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是不相同的并列概念。尽管它们有着互相不排斥的相容关系,但是在分纲阐述中,为了重点说明每一对证候间的互相转化,不应当牵涉到与其它证候的错杂关系,这样才能使“转化”的概念明晰。其二,例举的表寒转为里热是“病变进一步发展”的结果,

    1983年04期 40-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5k]
    [下载次数:14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81 ]
  • 针刺治疗小儿疳积

    张华

    <正> 小儿消化不良,属中医疳积。多因饮食不节,贪食生冷,喂哺不当,脾失运化,水精不布或先天不足所致。一年来,我们采用针刺治疗45例患儿,均获得满意效果。 主症:食欲减退,精神不振,肌肉消瘦,而黄发枯,或肚大青筋,皮肤粗糙,面起干癣,睡眠不安,鼻孔赤痒(善用指挖鼻),夜间惊厥啼哭。舌有黄白色厚苔,腹部膨胀,放屁多,腹部有压痛。症状重的可发生水泻,呕吐。 辨证治疗:补气健脾、鼓舞胃气、控制腹泻,防止消耗,促进消化机能。

    1983年04期 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7k]
    [下载次数:60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138 ]
  • 唐宗海“高者抑之”治疗出血证的探讨

    陈和亮

    <正> 唐宗海,字容川,四川彭县人;生于清咸丰光绪年间(1862—1918)。容川早岁学医,由于在此之前,诸医家对血证的认识不够全面,其父病“吐血”,“下血”,施治罔效,延请名宿仍无确见,其妻也患血疾,这激发唐氏对血证研究。虽名为中医汇通学派之士,只汇通出“内经多言其神化,西洋多滞于形迹”(《血证论·卷二·吐血》)。有名无实。而主要贡献在于对血证的阐发上。

    1983年04期 42-4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18k]
    [下载次数:12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49 ]
  • 彭慈荫老师运用运气学说辨证医案选

    卢启忠

    <正> 彭老师从事医疗工作二十余年,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,取得了显著疗效。特别是对运气学说颇有研究,验之临床实践,确有卓效。兹选介门诊医案两则如下: 心悸失眠证 张×,男,47岁,丙子年丁酉月生(1936年9月)

    1983年04期 45-4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8k]
    [下载次数:12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21 ]
  • 生姜与干姜

    郭润康

    <正> 姜,原写为薑,是一种适应性很强、生命力旺盛的姜科植物,我国除东北三省外,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主要用其肉质根茎,扁圆横生,呈指状分歧。嫩的紫姜(也叫子姜)作为菜蔬,可炒食、可凉拌、可酱醃醋渍、或盐蜜饯之;老姜辛辣,多作佐料,能调和五味,祛腥解毒,增进食欲,与葱蒜等为烹调术中不可缺乏之品。老姜亦可糖渍制成姜片糖,或用姜末(将姜剁碎成麦粒大的小颗粒)、姜汁熬制成姜糖,亦为一部分人所喜用,啖之有开胃作用。药用生姜多就地取材,商品干委以四川犍为栽培的“药姜”为正品,名叫“均姜”,质地优良,加工后色白而肥壮。

    1983年04期 46-4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5k]
    [下载次数:266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38 ]
  • 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

    杨抗生

    <正> 麻黄汤是汉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上治疗太阳伤寒病的主方,是辛温发汗解表之峻剂。风寒之邪伤于人体肌表、毛孔闭塞、玄府不通,卫气不得外达,则有恶寒、发热无汗。肺失肃降上逆为喘;肌表经络受邪则头痛、身疼、无汗。舌苔薄白是邪在肌表,尚未化热入里,脉浮为病在表,紧为诸寒收引之征象。只要辨证不误,本方疗效确切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:“今风寒客于人,使人毫毛毕直,皮肤闭而为热。当是之时,可汗而发之”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寒淫于内,治以甘热,佐以苦辛。”这正是麻黄汤的立法依据。

    1983年04期 48-5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69k]
    [下载次数:373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214 ]
  • 辨证用药

    李成森

    <正> 第六讲 利水渗湿药的辨证应用 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、渗利水湿为主要功效。主要适用于有形的水饮潴留和湿热结合的内湿证。其它与水湿运行障碍有关的病证亦可适当选用。服用本类药物后,一般尿量都有所增加,能使集中的水份,弥漫的水湿以及与湿邪相搏结的热邪从小便排出体外,从而消除或改善水肿、小便不利、黄疸等证候。

    1983年04期 52-55+3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412k]
    [下载次数:9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01 ]
  • 以古代的部位名称命名的穴名初探

    冯禾昌

    <正> 古人对穴位的命名,有部分是直接接所处部位的名称定名的。由于古代有些部位名称,现在已不常用,所以由此而取名的穴名,也就难以使人理解其涵义。本文仅对这类穴名,选择部分作初步讨论。 完骨 “完骨”一名,在《内经》中既作部位名,又作穴名。前者如《素问·气府论》:“下完骨后各一”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上结于完骨”。《灵枢·骨度》:“耳后当完骨者,广九寸”。等;后者如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完骨二穴”。《医宗金鉴》释“完骨”部位为:“耳后之棱骨,名曰完骨,在枕骨下,两旁之棱骨也”。张隐庵曰:“耳后高骨为完骨”。即颞骨乳突。本穴“在耳后,入发际四分”。当“完骨”部的后下方,穴名即以部位名名之,故名“完骨”。

    1983年04期 56-5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8k]
    [下载次数:16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53 ]
  • 金匮问题解答(选载二)

    金匮组

    <正> 一、试述[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]的篇名含义。 答:《金匮》所论疾病是以杂病为主。杂病与时病不同,杂病的发生多为脏腑经络病变的反应,病位在脏腑经络,病程拖延较久,传变较慢。病因多由时病转归或由脏腑虚损而致。在患病的过程中往往又可兼感时邪,病情比较复杂。因此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,是以脏腑经络为纲结合八纲进行的。对表里同病,新旧同病的处理又必须注意先后缓急。《金匮》论证注意病、脉、证合参。本篇为全书总论,具有纲领性的意义。故名为[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]。顾名思义,可以了解杂病辨证论治的重点和本书的中心思想。(罗)

    1983年04期 58-6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32k]
    [下载次数:7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84 ]
  • 中医学重要著作选介

    王玉文

    <正> 科技类 邱德文等编著 32开 约200页 估价1.50元 83年四季度出书 内容:中医典籍,发展到现在,已不下万余种著作,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学文献,如何辨途觅径,登堂入室,那就需要借助于目录学的知识。有鉴于此,本书作者在搜求和泛览的基础上,编著成《中医重要著作选介》。

    1983年04期 6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2k]
    [下载次数:3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55 ]
  • 捏脊疗法(续前)

    陆江

    <正> [典型病例之5] 张欣,男,七岁,门诊号09091~#。每晚夜尿1至2次,已数年之久。患儿曾用针灸疗法,组织疗法,内服中药和西药,均未好转。 (疗法) (1)捏脊两个疗程(补法); (2)中药两剂; (3)心理诱导。 采用此法一个疗程之后,头两周只夜尿四次。第二个疗程之后,已无遗尿发生。两月后复查,精神愉快,体重增加、学有长进。

    1983年04期 61-6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66k]
    [下载次数:86 ] |[引用频次:3 ] |[阅读次数:139 ]
  • 下载本期数据